夏烈:致力于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研究,新媒体时代文艺生态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漫学院副院长。代表作有《隔海的缪斯》《现代中的传统诉求》《中国传统陶器》《无法独活:致喂大的一代》等。
不少年轻人这样跟我说:“日本的动画片大师级人物宫崎骏,你去看他的片子,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我们的片子,动辄跑出来喊‘为了正义而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话套话一大堆,有人要听吗?早换台了。”———我想这话虽然尖锐直率,但肯定值得我们思考。剧本是动漫之本。如何突破原创瓶颈,把创作当作灵魂、前提和核心,是中国动漫能否实现产业化的根本保障。
美国、日韩的动漫作品确实改造了中国青少年的动漫认知,冲击着我们国内动漫的市场。但一个问题是,美国和日韩动漫扎扎实实、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受人喜爱的产品,满足了中国80后、90后们各个层次的动漫需求。特别是日本动漫,它们伴随着中国80后、90后们的童年、青少年一起成长,以至于现在国内动漫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奠定都与日本漫画脱不了干系,我们较少中国人自己的漫画风格(上世纪50—80年代上海美影厂等的那批东西除外),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现在中国动漫的问题是,很多做动漫的都不会讲故事了,更别说内涵、深厚的趣味。这里边的一个问题是,在资本不投入的情况下,不可能吸引到文学创作上的优质人才到动漫领域创作剧本、参与团队———这可以参照影视业,大量的作家和编剧进入带来了中国原创影视的发展,主要原因是资本的介入。这一点,我觉得是管理部门、决策部门和资本方都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所以从前景看,中国动漫作品可能会经历一个多元尝试的阶段,有的年轻人按照日本风走,有的按照美国风走,有的会在模仿中创新,有的会琢磨中国元素的独立性;有的会非常重视科技含量的三维动画,有的会在二维动画中寻找市场的空间。除了大量动漫公司会依旧直接应对浮躁的市场之需和市场秩序之外,个体的动漫人会更多考虑怎么在中西、科技和艺术的夹缝中求得自己的风格:绘画语言和文学叙事语言。这样的过程照例会比较纠结,就像我们探讨文化现代化,或者传统绘画和文学的转型那样,不太会一蹴而就,更多是个体的努力和个体风格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