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处于世界巅峰的中国动画,梦想在三维动画领域重拾辉煌。从低谷重回高峰的路途并不简单。中国动画人一面为国外动画大片“代加工”,一面投石问路,耐心寻觅着最适合中国动画产业的道路
中国的二维动画曾经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欧美和日本动画大规模涌入,面向商业竞争的中国动画节节败退,逐渐沦落为世界动画的廉价代加工者。
从“制造者”到“创作者”
中国动画有着非常悠久且辉煌的传统。1926年,美国动画片刚传入国内,上海的万氏兄弟便用手工制作了中国最早的动画电影《大闹画室》,1941年推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及其后的《神笔马良》等,以此确立了东西方动画电影的明显分野。
上世纪60年代,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二维动画迎来了中国动画业的巅峰。取材于传统水墨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被视为中国动画片的“双璧”。当年,德国人赞叹道:“全世界能跟迪士尼抗衡的,只有中国。”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与日本动画的双重夹击下,走向市场和商业的中国动画业开始衰落。
“撇开人才、创意和技术等因素,中国动画业的发展主要受困于播映渠道单一和盗版猖獗的状况。”2007年的动画大片《宝葫芦的秘密》制作者严明(化名)如是说。动画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文化产业,投入大,但收回成本的周期相对较长。国内的动画片过分依赖电视播映,而播映方往往拥有霸道的话语权。“动画制作是个精细活。生产一分钟的动画片,成本在万元以上,但是电视台的收购价大概只有一两千元钱。有的电视台每分钟只给几百元,或者采取一次性买断,不让还价的。”
“如果产业链完善的话,还能靠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赚回成本。”但严明认为,盗版的横行却令国内的制作商无力分享这块蛋糕。“所以为什么大家愿意做代加工。因为收入稳定,一做就是几十集,甚至是上百集。”
想做原创,但只能靠服务外包存活,这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无奈现状。而严明也深感做外包的辛酸:“经过几个承包商转手才接到的活,你辛苦做完了,别人就拿回去了,也不在国内放。因为这是他们的产品,也不会署上你的名字。在一个高知识产权的产业里,最可悲的是,我们连打上‘Made in China’的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国外能做《花木兰》、《功夫熊猫》,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动画素材的中国却没有制作出具有世界水平的动画作品?——这是中国动画人的心结所在;做原创,走出去——这更是中国动画人埋藏于心中的信念。
幸运的是,这样的信念与国家政策、态度在近年找到了交汇点。2008年,文化部将“支持动漫企业‘走出去’”写进了文化蓝皮书中,并加大了对原创动漫的扶持力度:建立动漫基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增设动漫频道以及出台境外动画“限播令”。
中国动画“走出去”的步子开始迈出。两年来,《蓝猫淘气3000问》输出到36个国家和地区;总投资3.5亿元的《熊猫总动员》在尚未制作之时,版权已向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前预售;2009年戛纳电视节上,动画片《西游记》以10万美元一集的价格创造了国产动画海外销售的新纪录;100集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羊快乐的一年》动画片将通过迪士尼拥有的播放渠道,计划于亚太区52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而杭州动画片《梦回金沙城》刚传回好消息,该片已入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15强大名单……这些成绩,呈现的是中国动画业从外包转型至国际原创者的集体身影。
“魔比斯环”之戒
2010年,中国动漫市场的规模高达208亿元。与此同时,动画公司的数量在中国也在迅猛增长——仅去年统计的数据,全国动画公司已经超过了10000家。业内人士估计,动画产业在中国拥有千亿元的市场空间。究竟是立足于国内,还是进军国际,业界有不同的声音。
“进军国际市场当然没这么容易,”严明直言,“没有合适的作品,空谈走出去是一种冒进。”
引以为戒的是2006年的《魔比斯环》。这部中国首部全CG动画大片历时5年,耗资1.3亿元。其创作班底,包括原创者、导演、技术人员等,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动漫精英。1999年立项,投资方首先找到法国著名漫画大师让吉劳,完成整部片子的风格构架,随后于2000年由好莱坞剧作家操刀编写故事,再返回内地进行制作。最后在全国范围招募动漫高手,并邀请国际知名3D动画专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在5年时间内从头学习3D技术、3D制作流程和影片摄制规范,前后参与学习的动画创作人才超过1000人。
在制作初期,《纽约时报》便在其电影专栏中以《中国快速进军动画电影产业》为题,对《魔比斯环》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警告“皮克斯、迪士尼要小心了!”正当投资方满怀信心,携手《无极》、《功夫》等电影一起参加第58届戛纳电影节展映时,却遭遇一盆凉水——《魔比斯环》的海外版权竟无人问津。更残酷的现实是,该片在国内的票房不过300万元,遭遇了国产动画史上最大的滑铁卢。
“《魔比斯环》在技术上的确很强,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了。但它的故事真的讲得不好,没有创意。”严明感叹,《魔比斯环》的魔幻故事明显是在讨好西方观众,但效果并不好。中国人看不懂,而外国人又觉得太老套。“如果选中了类似《功夫熊猫》这样的题材,我们也能做出好的作品。”
“故事比技术重要。”从《魔比斯环》的失利中,王利锋读出了这样的讯息,“一部好的动画作品,首先是故事,然后是剧本,其后是导演的镜头能力,最后才是靠技术支撑画面。”一部作品要“耐看”,这才能够成功。
进军国际之路本来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找到合适的题材很关键,这样才能优先保证市场和发行。幸星的两部原创动画——《巴菲特神秘俱乐部》和《超模特工队》都有名人做背景,具有国际话题。而《野生动物宝宝》是一个关于探险的故事,并不涉及文化内涵。
“要做国际化的原创作品,一定要有国际化的题材,尽量淡化文化差异,即使是个中国故事,也要把它讲得人人都能够理解。”王利锋总结道,这才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片的立足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