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上映只有大约1个半月的时间了,《绿灯侠》的3D视效制作还未完成,近日电影发行方华纳兄弟宣布再追加900万美元的预算以完成这些工作,保证影片能在6月17日如期上映。
《绿灯侠》中大约有1400个特效,如今花费早已超出原先的4500万美元预算,虽然这点儿钱在如今的商业大片里根本不算什么,但那是因为当初并没把3D的制作费用考虑进去。如今不惜再投入巨资,一方面说明华纳对于影片票房信心十足,另一方面也看出他们绝不允许电影推迟上映。华纳数字产品、视效执行副总裁Chris de Faria为此还辩护道,“《绿灯侠》没问题的,我们只是想让影片的质量在上映前不断提升,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会折腾到最后一刻。”如今负责影片视效的两家公司正在加班加点赶工,确保《绿灯侠》能够如期和大家见面。
其实华纳此举在好莱坞并非独一无二,实际上它再次暴露出了如今商业大片的通病,那就是制片方总是早早定下上映日期之后才开工赶拍电影,有时候甚至连电影剧本都没出炉就公布了日子。为何制片方们都如此固执,不惜冒着制作成本增加、甚至影片质量低劣的风险,仍然死死咬住预定的日期不放呢?原因就是,设定好的日期都是为了使影片开画票房最大化,这样不管之前投入多少也会抵消掉,所以当然不能推迟;此外,片方也不会眼睁睁看着日子到了,观众们手举各种电影周边产品却无法如期观影而无动于衷。要知道任何行为都是有利益驱使的,有一点对于制片方来说最具诱惑力,那就是电影越早上映,意味着续集能越快开怕,钞票也就会持续不断地流进口袋。
除了华纳的《绿灯侠》,派拉蒙7月的两部巨制《美国队长》和《变形金刚3》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前者还在补拍,日程紧得自不必说,而负责后者特效的工作室竟然需要一天12小时一周7天的连轴转,员工们甚至连复活节假期都放弃了!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去年底上映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华纳本打算将其转制成3D,但后来因为时间紧迫、又要保证影片按时上映,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而今夏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依然会被华纳转制成3D上映。
归根结底,这种局面的产生就是源于好莱坞片方所谓对观众“负责”,使他们早日看上影片,便草率选址、仓促开机,不断压缩从立意、开发到上映的时间,这意味着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特效等后期制作时间也会少得可怜,工作人员必须一直赶工才能勉强赶上早早设定的日期。而特效工作室按时完工的敬业态度,也使片方更放心更随意地缩减制作时间。
明知道问题多多,阻碍重重,但越来越多的影片还是走上了这条路:《复仇者》近日刚开机,明年5月4日上映;《饥饿游戏》选角工作目前还没结束,还要明年3月23日上映;《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预计五月或六月才开机,明年7月20日上映;《超人:钢铁之躯》8月开机,明年底上映;《新蜘蛛侠》明年7月2日上映;而《星际迷航2》要想在明年6月29日按时上映,最晚也要在今年秋天开拍;更不要提Weta特效工作室负责的《霍比特人》和《霍比特人2》了,别忘了彼得·杰克逊宣布影片还是要用48帧拍摄的!
在强大利益的驱使下,可以预见这种现状短期内并不会改变,片方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只顾投钱拍片,把时间紧张的问题丢给可靠的视效等后期制作来解决。为了电影能按时上映,只能拜托工作人员们了,舍弃美好的周末和假期,开始没日没夜的加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