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指环王》的艺术总监,约翰·豪负责“三部曲”的所有绘画工作,他用那极具临场感的水彩插图和书籍封面作品,为全世界的人们描绘出一幅摄人心魄的中土世界的风情画卷。
早在五岁时, 约翰·豪就对绘画艺术充满着向往和抱负。至今,第一次默写画的经历仍令他无以忘怀。那是他和母亲在加拿大西部自家经营的一个农场里的一次绘画,本想默画一头他十分熟悉的牛,但面对着空荡的画板,他竟然茫然的画不出来。失败的滋味是苦涩的,这失败的经历给他好好地上了一课,让他懂得了观察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与事物本质相融合。
在少年时期,他就已经能通过书的封面判断出书的内容取向,这让他在插图方面变得十分敏感。他曾敏锐地察觉到那些不同版本的廉价西部小说,会经常重复使用同一幅插图。他的零用钱(大多是在生物课上为同学们画素描赚到的)都用来购买他喜爱的艺术家出版的书。这些书,还有书的封面都是他的最爱,他小心翼翼地临摹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他后期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是从这些大师级的艺术家作品中吸取来的。比如弗兰克·弗雷泽塔(Frank Frazetta),罗伊·G·克兰凯伊(Roy G. Krenkel),杰夫瑞·琼斯(Jeffrey Jones),巴瑞·温莎史密斯(Barry Windsor-Smith),伯尼·莱特逊(Berni Wrightson),以及创作出罗马万神殿的迈克尔·W·卡鲁塔(Michael W. Kaluta)。
回想起那些日子,他坚信临摹作为一种练习形式最终可以让一个人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的艺术和个人经历充分地证明了原创作品不会因过度的效仿而被毁掉。
约翰·豪最早期出版的作品,受托尔金启发的画作是在美术学校上学的时候创作出来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作品风格和豪早期的风格迥然不同,这些早期作品翔实地反映了他如何在美术学校拼搏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出色地完成了很多杰出作品的成长过程。在一本书的封面设计上,他反反复复改了七次之多,仅仅为了最终完全达到他的预期效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学着欣赏插图不太令人满意的一面。
自从《指环王》电影首次公演之后,约翰·豪的生活节奏就没有被放慢过。电影的上映使他赢得了声望,以及委托机会和更多的托尔金作品。他在法国、意大利、瑞士及日本等国举办了无数次作品展,每次活动上都为成百上千耐心排队守候好几个钟头的狂热粉丝签名。他不仅在电视访谈类节目及重要场合上频繁露面,而且也欣然接受艺术学院的临时邀请作讲座。他每年都会接受报纸、刊物、电视等多家媒体的访问,像这类的访问每年竟有数十次之多。在过去的两年中拍摄有关他的纪录片就有三部。在比尔博的红皮书(Bilbo’s Red Book)问世之后,一位瑞典同僚的《去而复归》则是一部评论性纪录片式体裁的“艺术家画像”。一部加拿大电影《画笔之王》,就将焦点聚集在约翰·豪的《指环王》作品上并且呈现了其传奇般的经历。《城堡之王》,一部介绍“Haut-Koenigsbourg”城堡的法国纪录片,此片中所沉淀出来的文化意蕴,让他的艺术造诣得以完美的展现。
策划传媒:新锐3D动画制作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