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动画作品能否成功,三分靠人、七分靠天。这‘天’就是观众,观众的评判标准是,你能不能触动他们内心的某种情怀、某种记忆,或者至少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近年来,国产动画“动作”很大、势头很猛,在追随技术与题材潮流方面从未掉队。但可惜,倘若不能打动和说服观众,终究不能修成正果――掐指一算,近年来有几部中国动画称得上“成功”?
“对内容的追求一定要大于技术。如果观众不认同内容,在技术上再‘用力’,对作品也并无意义。”杨文艳举例《爱探险的朵拉》,“这部作品从技术上讲再普通不过,但在内容的研究和设计上有相当层次,它精确地瞄准学龄前的幼儿,以短发、大眼睛,总背个小背包的小女孩朵拉的故事赢得了海内外小观众的喜爱。”
韩国动画专家金俊英甚至说:“动画造型本身是最大的竞争力,如果形象讨喜,常常就已足够。”他举例流氓兔、中国娃娃、小企鹅PORORO等的国际流行,指出它们其实很大程度上正是靠具备独特气质的造型而成功。
找准故事内核、找准动画造型,说起来简单,却是国内动画创作的软肋。“这涉及‘前端’的搭建,国产动画创作常常忽视这一环节,往往刚一启动,眼睛已经盯着衍生品等等赚钱的‘后端’。”动画制片人、央视少儿节目导演王英直言:“其实别慌着开始,开始前先要想清楚。一部动画至少要拿出20%的资金和精力做前端。《阿凡达》10年磨一剑,其中8年花在了前端;《功夫熊猫》的前端工作也做了5年。一部动画作品,做给谁看、做成什么样子,简单粗疏地想几下远远不够,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做研究。”
杨文艳强调“给合适的人看合适的动画片”。“给男生看还是女生看,让孩子单独收看还是家长陪着看,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手做研究,细致而详尽,甚至专门研究一个画面出现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最先集中到哪里,动画造型从左方入画还是右方入画更能吸引人……研究做得越透,成功的希望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