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们所熟悉国产动画形象出了孙悟空还有喜羊羊,还有...恩?语塞了吧,不是中国没有经典的动画形象,而是这些经典淹没在了浓浓的说教意味中,淹没在了日本动画和美国动画的滚滚大潮中。
对于日本动画,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就是,日本动画过于忽视教育功能,甚至还有很多涉及情色及暴力内容。
对此,致力于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研究,新媒体时代文艺生态研究的夏烈院长是这么看的:其实,这是个误解。在日本,动漫跟电影一样,是有分级制度的,中国一直担心成人级的电影和其他文化产品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但却也一直没有分级制度。所以,我们往往是道德上的焦虑更严重,比较不积极于制度上的建设。
至于中国孩子比较熟悉的动漫作品,比如早一点我们看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狮子王(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哆啦A梦(机器猫)》《花仙子》,略迟的《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蜡笔小新》《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以及漫画书《龙珠》《乱马》等等,你也不能说里面没有教育功能。有研究者说,日本动漫在作品主题思想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乐观精神与挑战困难的决心;人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与友情观念;亲情;民主、平等、博爱的意识;敬畏神灵;对人工智能的反思;环保意识。———你说哪一个不是在教育“人”?
所以我想,根本问题在于我们自身有没有趣味,有没有童真,有没有对人类本能和人性发展的基本常识。如果有,恐怕我们不会这么简单地判断中国动漫和日本动漫。
暴力问题的确普遍存在于日本的动漫中,比如《圣斗士星矢》,几个年轻的雅典娜卫士为了肩负神圣的保护雅典娜的使命,一关一关与比自己高级别的圣斗士们血拼。我记得当年我们一拨高中同学看圣斗士之后每天议论着“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等热血招数和英雄主义情结,女生可能更多陶醉于黄金圣斗士们的唯美风格和人物个性,而无论少男少女,当看到英雄死难、团队情谊的时候无不动容,这样的暴力是嵌合在正义和理想中的,是世界本有的一部分,也是电影艺术本有的一部分,无法分割,也谈不上有可怕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日本动漫有大量的暴力元素,为什么孩子和青少年会喜欢,会沉迷?那是因为人性本身是有暴力破坏细胞的,这是他们相互吸引的关键,要承认它的客观存在,然后我们要规避暴力因素、考虑暴力因素可能对孩子产生的不好影响,在片子上进行分级;而成年人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他们则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碰到宣扬暴力和色情的日本动漫,在西方也多有限制。这种限制是通过传播的分级和审查来解决的,而不是以偏概全地禁止。
所以说,对于日本动画,我们有的不应该是全盘否定,更多的还是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为什么同样是一部动画片,在别的国家就可以起到教育功能,在中国就成了宣传暴力和情色的工具,重要的还是要从我们自身看起,从我们自己的制度看起。
|